“看到这些照片,我就像是亲自去川西旅游了。”9月10日,83岁的杜学钊翻开一摞相册,川藏线、丹巴、松坪沟、色达的自然人文风光照片,足足有15本。这些都是杜学钊的学生谭毓曙亲手拍摄,制作成精美的相册相赠。
83岁的杜学钊翻看相册
10多年前,杜学钊偶然提起,自己年龄大了,但又向往川西风光,而同样热爱旅游摄影的学生谭毓曙便年年都给老师送来相册,讲讲他在拍摄时的经历故事。
今年73岁的谭毓曙是83岁的杜学钊在石室中学所教的第一届学生。那还是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杜学钊担任谭毓曙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兼副班主任,50多年的师生情谊,从未间断。
因为老师一句话
学生10多年坚持用川西照片“带”他旅游
“我也喜欢旅游,故宫、西湖、桂林,这些国内的大景点我都去过了,但就是川西北、藏东南一直没机会去,喜欢那种渺无人烟的风景。”杜学钊告诉红星新闻记者,10多年前,谭毓曙照常来家里看他,闲聊时,杜学钊提起,让喜欢旅游摄影的谭毓曙给他带几张川西北风光照片,自己年龄大了,承受不了高原反应,虽身不能至,看看照片就当去过了。
杜学钊的一句话,谭毓曙记在了心里,每次外出旅游,时间稍微长一点的,总是会挑选精美的照片,做成相册送给杜老师。“刚开始是零零散散送几张,后来看到做成相册很精美,就做成册子。”
谭毓曙拍摄的照片
杜学钊说,自己和谭毓曙维持着亲密的师生关系,谭毓曙每年会来家里五六次,师生喝茶聊天,一坐就是一下午。每次,谭毓曙都会翻着照片,细细地给杜学钊讲述照片拍摄的地点、方向,能看到什么风景,路上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比如说,上个月我去了趟甘孜、阿坝环线,途经道孚县,以前只路过看到道孚藏式民居很有特色,但从没进去过。”谭毓曙说,这一次恰好有机会进入民居,惊奇地发现,民居里是全木式结构,自己和弟弟都是1.8米的身高,竟然两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屋里的柱子。
松坪沟的彩林,五彩池、雪山,少数民族的民居民俗,沿途的雪山、云瀑,地势险要的高山峡谷,都被收纳在相册中。杜学钊把这些相册放在床头,临睡前,总爱细细地翻一翻。
“此画册为毓曙所摄所赠,由川藏公路进入西藏直至拉萨,人称此乃中国最佳风景线,亦可能为世界最佳风景线,此画册助我神游此绝世风光,乃大幸也。”在一本川藏线的相册扉页,杜学钊写下感慨。
50年亦师亦友从未间断
“杜老师就是我们班的核心”
10多年来一直给老师送相册,谭毓曙说,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为之前居住的地方离杜学钊家不远,既是师生,也是邻居,更像是朋友。50多年来,谭毓曙一直没有间断和杜老师的联系。
“不仅是我,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和孩子,都和杜老师关系很好。”谭毓曙说,杜学钊自从到石室中学任教后,就从未离开过,连家都在学校对面。
50多年来,不仅是谭毓曙,在省外甚至国外的同学回来,也都要来看看杜老师,也正是因为杜老师在,同学之间的联系才紧密起来,“杜老师就是我们班的核心。”在毕业50周年的同学会上,谭毓曙提前精心制作了相册,收集了几乎所有能留下的合影照片。
谭毓曙拍摄的照片
谭毓曙至今仍然能想起,50多年前杜学钊在讲台上风度翩翩的形象,“有些偏长的后梳的头发,玳瑁色的眼镜,有时候戴着围巾。”谭毓曙说,除了文学,杜老师还擅长文艺表演,会拉小提琴,会写剧本。杜学钊带领学生办墙报,每周练笔,许多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杜学钊带领学生编排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曾在石室中学引起轰动。
谭毓曙说,其实自己初中时更偏好数理化,在杜学钊的影响下,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曾改变了目标,想要和杜学钊一样考取北大中文系。
20多岁时,作为老师的杜学钊认真、严谨,影响着10多岁的少年的人生轨迹。如今,都成为老人的师生更像朋友,你无法远行,我便用镜头带你旅游。
师生合影留念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摄影王勤
编辑彭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