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体报道了江苏常熟市外贸村因复刻“大牌假货”而名声大噪的事件,Nike、Adidas等运动品牌,CanadaGoose(加拿大鹅)、Burberry(巴宝莉)等高端品牌,都在这里被仿冒。这些假货“三标齐全”,价格却不到正品价的十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外贸村采用“鬼市”的经营方式——白天不经营,夜幕降临时,这里会被订购者突然挤满,在门口喊一声号码,接上档口老板扔出的黑袋子,迅速装车运走,经营方式形如鬼魅。
对于这种猖獗的制假、售假行为,新闻下面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言论,比如,“假的比专柜质量都好”“假冒而不伪劣”“这是给常熟打了一波广告”。这种对售假纵容的舆论也颇耐人玩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打假之难。
近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假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这一国家政策的高度之上,在制度措施层面一再重拳出击;但与此同时,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染”、微商的毛细端渗透,社会上一股对假货暧昧的暗潮也汹涌澎湃,一些人甚至公然宣扬假货的“真香定律”,甚至用“假货不伪劣”来为买假行为洗白。
常熟的“假货鬼市”正是反映出假货黑产业的发展新动向,假货正在流向监管的洼地,微商、线下品牌折扣店正在成为假货的重灾区。
首先,一些“假货鬼市”利用夜间交易、每天只交易2个小时,以及通过微商相册等新手段,逃避线上的平台监管、线下的执法监管,升级为“游击战”。从报道中看,外贸村的档口老板并不在店面内摆假货,而是在门口挂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