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擦什么药膏好 http://m.39.net/news/a_5631700.html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研究一件藏品一整天,此刻已觉疲惫,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趁热打铁动笔写下这篇小文。每天忙成狗,过了这个劲,怕是就再没心气了。不过这篇文章无法纳入“民国故纸收藏”这一系列,因为所述及的这件藏品,已是新中国早期之物。这是一册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东北音专)第三届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从形式上看,它其实是一本经过特殊制作的相册。在扉页和校训之后,有两张同学签名页,其后则是黑色卡纸18页,贴满了老照片,有当时的师生合影、同学赠照和原主的个人照片,总计一百二十余张,略显遗憾的是没有收录校景照片。纪念册扉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就是一本“同学录”,他们这届学生是否还另有制式印制的同学录,我不敢妄言。但以我自己的收藏经验,我隐约觉得,似乎是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像民国时期那样编印严谨、制作精良的同学录逐渐减少,而学校统一发一个空白册子,再由同学相互手填的这种模式慢慢成为主流。俺自己的三本同学录,便无一不是如此。东北音专校训(当年鲁艺也是这个哦!)东北音专的名字,如今或许鲜为人知了,这大概是因为这个校名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其实呢,这是一所非常有名的音乐学校,说起它的前世今生,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东北音专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延安大名鼎鼎的鲁迅艺术学院。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到东北,于年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年,以东北鲁艺音乐部为基础,改组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当时的东北音专校舍崭新,教学严谨,而且是全公费的,这对于青年人来说极有吸引力。年,东北音专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至今仍是东北三省顶级的高等音乐学府。年东北音专部分师生合影老照片东北音专当时的校长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李劫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即便是没记住他的名字,当也对于他诸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些作品耳熟能详。我把每张照片高清扫描放大查看,在第一页的一张合影中似乎发现了李劫夫校长的身影,虽然并不是在“C位”,但五官极像,我想是八九不离十的。在纪念册里签下名字的一共85位,他们可谓是货真价实的沈音老前辈了。经查找比对各种资料,最终能辨识出名字的有59位(至少有3位是朝鲜人)。这项盘点工作花了将近一天时间,所幸也是有所收获。由于音乐的专业性很强,大多数人没有特殊情况一辈子也就干这个了,故而这59人中倒有近半数能在《中国音乐名家名录》或各院校校史找到,其中还不乏颇有成就者。如我国中提琴泰斗吴育绅先生(象棋围棋也是国手级的牛人)、古筝名家康绵总先生、一直留在沈音任教的丁雅贤女士,还有曾担任河北省歌舞剧院院长的赵义民先生(我问了我爷爷还认识他,都一个系统的......)等等。同学签名页,里面很多是著名音乐家在深入查考这些前辈的履历之后,我发现在本子上签名的人,并不仅是东北音专第三届本科毕业生,还有一些是当时东北音专附中的学生(年龄好像与本科没啥差别,都是20左右的人,差的或许是资历吧)。比如说上段提到的吴育绅先生,著有回忆文集《琴棋春秋——我的音乐生涯60年》,对这段经历就有着清晰的叙述。他是年入校,年才是附中高一升高二,直到年才毕业(年东北音专改学制为四年附中+五年本科九年连读)。纪念册的原主董力女士翻阅一遍下来,也可以确定上面照片中的这位女士,就是它的原主人,但她的姓名一时还不知。要搞清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太难。因为册子里有不少同学赠照,这种照片背面一般都会有签赠,但照片大多贴得很结实,强行揭取定会对页面和照片有所损坏。我犹豫良久,正待作罢之际,忽然发现有一张照片角上无胶,轻轻掰开一点,正好看到“赠董力同学”这几个字。董力?这个名字挺男性化,会是这位女士吗?两个字的名字是最难检索,我用各种关键字组合进行尝试,终于在《改革开放30年辽宁文艺成果与研究》一书中找到了一条相关记载,打开发现这个小传里,竟还收录了一张董力的老年照,一眼便能认出与相册中的绝对是一个人!50年代的沈阳站董女士是哈尔滨人,生于年。看起来,她在进入东北音专之前便已参加了革命工作,还出演过一些话剧。年入东北音专声乐系,年毕业(当时的东北音专本科还是三年制)。在毕业后,她先后在中长铁路文工团、辽宁歌舞团、锦州歌舞团、辽宁歌剧院担任演员和导演,参演并导演的剧目极多。至此,相册主人的身份问题也完美解决了。只是当时为什么会有许多附中同学在她的毕业纪念册上签名呢?这对于我这样的局外人来说,就是了一个“谜”了。这些六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看起来颇有味道,独特的时代气息跃然纸上。当年那些意气风发同学们,如今健在的也都已是耄耋之年了。悠悠往事,青葱岁月,尽沉淀在这薄薄的相册之中,留下了这一代音乐人的芳华。静思斋于岳年3月17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