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清代京剧剧照相册新民晚报

小孩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72100.html

图说:《清宫戏画》之一 图IC

听过京剧,可曾见过一幅幅舞台场景、一个个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被百年前的宫廷画师凝固在宣纸上的模样?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宫戏画》,将慈禧寝宫储秀宫所藏共幅“戏出画”及卷轴结集出版,这些画工笔重彩,如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了京剧舞台上角色扮相、服饰范式和舞台场景,是一两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最珍稀的视觉资料。此番出版,是这些“戏出画”深藏宫禁百余年来首次行世。

图说:《清宫戏画》之二 图IC

原摆放于储秀宫桌上供赏玩

《清宫戏画》主编叶长海在介绍“戏画”的诞生时提出:“宫廷演出,要求很高。”为了帝后观赏的需要,同时也为给一代代艺人提供演出的样本,宫廷的画师们画了一系列戏画。戏画有三类样式:一类是戏中角色半身像,一类是全身像,还有一类是舞台演出的场面图。

演出场面画,即构成这本《清宫戏画》的戏剧舞台演出场面图,从未面世。“这些场面画中的角色装扮与已见的角色画即所谓‘升平署扮相谱’大体一致,画中的穿戴与故宫今存的演出戏服亦大体相符。可以想见,这些场面画是如实地描绘出了当年舞台演出时的戏剧场景。”

关于这本《清宫戏画》原来的所在,主编者之一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刘征宏认为,据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朱家溍考证,正确的位置乃摆放在储秀宫的桌子上。据推断,不可能是一般演员用来比照化妆用的图样,更不是一般下层官员所能够接触到的东西。它们只能是供帝后、后宫的嫔妃们在观戏之余,闲暇养眼的御览之物。在当年摄影术尚未发明或者普及之时,它们就如同是一部珍贵的剧照相册般点缀、丰富了后宫茫茫无涯的寂寞。

图说:《清宫戏画》之三 图IC

宫廷画师们的“错别字”

故宫的这一批“戏出画”画面右下角标出剧名。画中的主要人物,则在其画像旁标出人名。专家们根据戏出画的画面中仅有的人名、图像、戏名倒查戏剧的情节、来源和沿革,在《清宫戏画》中对每一出戏的剧情都作了简要的介绍,以则剧情提要介绍了幅画,并配以英文说明,对走出国门颇有裨益。《取荥阳》《捉放》《阳平关》各有2幅画;《打金枝》收了4幅;《乾坤带》和《金水桥》实为一戏;《五花洞》收3幅,其中两幅题名为《三短奇遇》与《二本五花洞》;《探母》收4幅,其中一幅提名为《探母回令》;《空城计》收6幅等等,越接近现代的,越是有描写家长里短的“八卦”戏出现,以娱乐宫中人。

《清宫戏画》中的每一幅戏出画,较故宫藏《清人戏出册》56厘米×56厘米的正方形尺寸略微缩小。画面上勾勒出的人物间互相传递信息的惟妙惟肖的眼风、身形,令京剧之音犹如在画面之中回荡,有无声处闻惊雷之感。但是,百年前身处深宫的宫廷画师们文化水平并未见得高明,画面中出现了许多“错别字”,显而易见,有一些是当年的宫廷画师们听闻了人名或者戏名,并不知道确切的字该如何写,而想当然地找了一个自己认识的简单的字填上。比如王宝钏,误为“王宝川”,《拾玉镯》误写为《拾玉琢》,樊梨花写为“范梨花”……还有因形相近而误的字,如《取荥阳》,误为“取荣阳”等等。令读者细思之下,忍俊不禁。所以,《清宫戏画》一书内的剧名,均先以画中原样抄出,再用括号标出正确的或后来通行的字。

                                             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