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为何成为时代需要

“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曾这样写道。这部著作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被无数的摄影者所喜爱。苏珊·桑塔格生前可能不会想到,几十年以后,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似乎是为了在人们的手机里终结。

曾几何时,数码相机代替了胶片相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也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当时有学者指出,人们用相机记录标语、公文、各种名称和各种号码等,比起古人用文字来描绘形象,现在人的经验更加视觉化。这意味着,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印刷文化开始式微,一个视觉文化占优势地位的时代正在到来。

于是,带有摄影、摄像功能的智能设备—手机,来了。它成为现在多数人选择的摄影工具,用手机拍摄照片成为人们一种新的习惯。这种新习惯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快速传递的需要

人类自从产生了语言,便开始用语言交流和传播信息。文字产生以后,文字传播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方式。在古代,文字的传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距离的遥远影响着信息的传递。

另外,文字的传播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一件事物,用文字来描述是把这件事变成了符号和密码,观看文字的人根据这些符号和密码通过大脑再还原这件事物,所以用文字来传播信息,接受信息的人需要一个解码的过程。而换做图片和视频传递信息,接受信息的人是不要解码这个过程的,因此相比较起来,图片更容易让人接受。

科技的进步,解决了图片快速传播的问题,如今手机和社交软件令照片和视频迅速传递给他人,即使距离千里,相隔几重山、几重水。加上它的便携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记录事件发生的瞬间,而不是用其他记录工具。

20世纪50年代末,弗兰克的摄影集《美国人》展示了人们不经意的一瞬间,弗兰克的摄影对以后的摄影影响甚大,被誉为快照美学的源头。现在,人们用手机将这样不经意的一瞬间发挥到了极致,那些正在发生和刚刚发生的事件、人们自己和周围所经历的一切,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散和放射,这些瞬间大多数都是不经意的。

《美国人》之一,年。(弗兰克摄

情感传达的需要

在一些闲余的时间里,人们往往会用手机去晒照片。这些照片,小到身边的物件、吃饭时的美食、田野里的一花一草,大到山河湖海,无边天际,包罗万象。这些人为什么要热衷于此呢?

古代中国,那些孤花春草,枯槎顽石等客观事物常常出现在文人们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里,文人们并非机械地去描绘,因为那一草一木都寄托着他们的思想与情感。

中国人也有框取天下的传统。青天悠远而挂之于松梢,我们有移远就近的空间意识,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因此,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里认为中国人能“以小观大”,又能“小中见大”,把大自然吸引到庭户内,庭院艺术发达极高。“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在窗牖之中,人们能框取万物。

如今的人们,有了智能手机,使“框取”更加方便,而且更加迅速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所以更加热衷于这种“框取”,清泉碧水,春山花树,日月烟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机”中。

复制本能的需要

有人认为摄影是复制的艺术。在以往,摄影者复制的对象大多是自己以外的人和事物,自从有了手机摄影,许多人把复制的对象变成了自己。无论是家中、还是大街上、美丽的景点外、旅途中、大大小小的聚会和活动场合,伸出手臂,将手机对准自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个雕塑。人们不知疲倦地复制自己,有人会认为这是出于生物本能的复制行为,也许不仅仅如此。

照片的魅力是无穷的,桑塔格认为人们喜爱照片是因为占有欲。对照片景物有占有欲,这也是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儿童会对家长送给自己的玩具相机爱不释手的原因,孩子们每按下一次快门,玩具相机里面会变换另一个景物,他们对一个小小的东西里面会有这么多的景物而感到惊喜。

那时候,家中或多或少存有一些照片,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摆在桌子上,通常带有相框的。随着照片的增多,人们换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存放,把它们夹在相册里,每次拿出来翻阅的时候,对着一幅幅合影照片和纪念照,虽然一些照片是黑白的,有一些甚至是模糊的,但都十分依恋,感叹以往的美好。与现在不同的是,相片存放的载体变成了手机,对于这样一个移动的相册,给人们的存放却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人们可以随时地把自己放在里面,随心所欲地自我复制。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画作《记忆的永恒》,画面中的三条钟表变成了柔软的弯曲的东西,如同面饼一样,好像时间被强烈扭曲,停止了。照片似乎给时间的静止带来了可能,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占有欲是相同的,所以向往照片里的那个时间和空间,希望那个时间是永恒的。乐此不疲地给自己拍照,复制众多自己,塞进一系列新的时间和空间,永恒的占有那个时间和空间。手机像魔盒一般装有数量庞大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以前儿童玩具相机和相册所不能比拟的。有了魔盒,人们也具有了魔力,产生更多一样的自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们或许是想反驳这样固有的观念,复制自己去证明,无穷无尽的并不一定是不同的人,永恒的也不只是空中高悬的孤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现象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也许人们手机里的那些照片,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另一个世界,一个“真实”的影像世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