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齐白石的《芭蕉书屋图》,远山色艳,蕉叶用淡墨勾画,形成以淡托浓的效果。
○鲁风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这是郑板桥的《咏芭蕉》。
枝大叶宽、青翠欲滴的芭蕉,其叶又名绿天、扇仙等,多生于南国,是园林绿化中重要的植物。因其逸姿清雅秀丽,更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象,成为吟咏的常见题材。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联系,古代文人借芭蕉寄托离愁别绪,感叹时光易逝。
李清照写过的《添字丑奴儿》一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芭蕉枝叶繁茂,故有叠句“阴满中庭”衬托环境幽暗;芭蕉叶展心舒,叠词“叶叶心心”蕴含无限眷恋。该词下阕笔锋陡转,描写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枕上听雨;结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点明题旨,突出了深沉的忧国怀乡之情。运笔轻灵,婉转有致,咏物抒怀,语意隽永。
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堪称千古绝唱,开篇就是“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最后的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口碑载道,耳熟能详。樱桃慢慢变红,芭蕉慢慢染绿,时光悄无声息地从身边流走。作者借此表达羁旅无所依、欲归而不得的内心之痛,勾起人们心底最深的情怀。
如逢雨天,立于窗前檐下,看烟雨朦胧中的芭蕉姿态轻盈雅致,恰如婀娜美女长袖曼舞,流风回雪。听雨滴打落在芭蕉叶上,其声清脆悦耳,空灵悠远,返虚入浑,万般思绪霎时涌上心头。芭蕉多情,把美好的时光都交给了淅淅沥沥的雨,而“鸥鹭盟边引望遥,芭蕉声里催诗急”。佳音美景,最能诱发创作冲动,杜牧有诗句“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白居易也有诗句“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寤寐思服,蕉雨惊梦,写不尽一个“愁”字。如宋人胡仲参《闺中词》中所咏:“听尽芭蕉雨,愁人夜不眠”,雨泪同滴,唤起无边的思念与愁怨。“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这首《生查子》,据说是陆游妾所作的一首诗,以芭蕉滴雨道尽了一位女子的哀愁,耐人寻味。南宋词人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写出了作者听雨失眠之愁情。
在异地,听雨打芭蕉,归乡之意、思亲之念,油然而生。如杜牧的另一首《雨》:“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元人徐再思则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漂泊流离在外的作者梦回故乡,多少离愁别恨,都在夜雨滴落芭蕉的声音之中!
与雨打芭蕉相关联的,亦有雅趣闲情。如诗句“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退食北窗凉意满,卧听急雨打芭蕉”……蕉雨清新淋漓,片刻的闲暇,可让心灵从压抑中释放。于是,文人兴建“蕉雨书屋”“蕉雨山房”作为自己读书之所,听蕉雨遂成为文人“诗书耕读”雅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人方岳有诗曰:“春晚有诗供杖屦,日长无事乐锄耕。家风终与常人别,只听芭蕉滴雨声。”
不仅诗词中常见雨打芭蕉,脍炙人口的民乐《雨打芭蕉》也是经典之作。乐曲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雨水滴落在摇曳生姿的芭蕉叶上的动人声响,以活泼流畅、清新质朴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雨打芭蕉的喜爱及未来的憧憬。乐谱最早载于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后经过几次改编,如今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曲首演奏活泼明快,随后的乐句节奏顿挫、并比排列,恰似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极富情趣,最后以气氛热烈的快板收尾,音乐动听,精美绝伦。
芭蕉不仅是诗人的最爱,也被历代画家所垂青。丹青描绘芭蕉,情趣亦盎然。明代姜隐有《芭蕉美人图》,图中芭蕉苍翠浓郁,湖石雄古奇崛,地面芳草萋萋。一女子坐于案旁,等同伴对弈。茂密葳蕤的芭蕉与神情淡然而清纯的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人物的姿容娇媚。在齐白石的《芭蕉书屋图》里,楼屋掩映在漫天的芭蕉林中,两座远山,一岭赭红,一峰花青,形简色艳,而大片的蕉叶却全用淡墨勾画,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浓的强烈效果。近代画家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有以芭蕉为题材的佳作。
从古至今,芭蕉都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寄托了他们的喜悦与哀愁,从而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雨打芭蕉”这道美丽的风景,也就定格在时光的相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