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之六):这就是生活》20.金殿公园
金殿(公园)名气颇大,跟吴三桂有很大关系。这里面可分两层说,一没有吴三桂就没有现在的金殿,毕竟是在他手里重建的;二吴三桂是名人,不论其名气有多少不光彩的成份,总比凡夫俗子来得有市场号召力,对于一个景区而言。进门后的导游图上有金殿的介绍,其中一段:“清康熙十年(年),吴三桂重建现存铜殿,重吨,是中国最大的铜建筑。”云南盛产黄铜,建造铜殿算是就地取材,发挥特长。在古代,“铜”称作“金”在某些场合也是可以的。金殿名称应该由此演化而来。百度百科“昆明金殿名胜区”词条解释成“因大殿用黄铜铸成,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而得名”,似乎不够准确,有牵强附会之嫌,或者说有点想多了。
金殿距离居住小区七公里,公交半小时到达。附近站台有多路公交开往金殿停车场,分别在小区南北的白龙路或穿金路上。公园就在停车场隔壁。去一趟比较方便,只要有心去就行。
又有名气,又有几个仅此一家的景致(包括铜殿,钟楼及上面的永乐铜钟,吴三桂的大刀,太和宫等等),交通又便捷,因而一度成为我出游的主选地之一。早些年和老管几个去过至少一回;当年的昆明办事处生意红火,人员众多,小日子过得非常热闹。就在铜殿区域,有一个算命的瞅准我这个目标,非要给我看相。我不信这个,掉头就走。算命的坚持坐在那里说着什么。我不予理睬,继续跟着老管他们朝外走。他则仍然说个不停,直到我走远听不见为止。一十年代初期,独处昆明新迎小区时,也曾去过不止一回。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年末下大雪的次日。这场大雪堪称十年一遇,在昆明城区。我一早就赶往金殿拍照。半天下来,手指头差点冻掉。好在收获丰硕,而且抢抓住难得机遇。午后,随着气温升高,地面的积雪开始融化。若迟去一步,就拍不到完整的雪中景色了。期间还有一番曲折。起初,我咨询了远在江苏常熟的老管。他建议我去野鸭湖拍摄雪景。不料,金殿停车场发往野鸭湖的班车停运。路上有冰冻,不安全。停车场外有黑车愿意跑,我却不敢乘坐。退而求其次,换成了近在咫尺的金殿。那几十张照片我珍藏在QQ空间的相册之中,随时可供回味往事。
今年春节前夕,和老王跑了一趟金殿。两个老男人在一起不好玩。任务观点,前后不到一个钟头就结束了。而我对于景区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内容一时也想不起来。两人沿着主干道直上直下,一路走到钟楼,然后掉头离开。其他的一概没有参观。回来后,我跟老王说,下次出去玩,要找上女伴,否则玩不起来,纯粹为了去而去,报到一下就完事了。老王的性格比我干脆利落,不喜欢拐弯抹角。跟四处游玩相比,他可能更喜欢坐在家里抽烟喝茶。
得益于昆明市政府的最新决定,市区七个公园长期免费开放,自国庆节开始。这个好消息激发起我再游金殿的兴趣。独自一个人,不用顾虑老王的不耐烦,悠哉游哉地走东走西,光从铜像走廊到钟楼那一段主路台阶,我就往返了三趟。倒不是流连忘返,而是游玩的次序有点颠三倒四,不时想起身后还有某个场所忘了去,或者路牌上某个指示我竟然没摸着,只得重走来时路,一遍遍地重复。
昆明刚经历了半年时间的雨季,非主干道的山路上长满了青苔,走在上面有些湿滑。路旁不时能见到警示牌:“当心滑跌!雨、雪天路滑,敬请绕行!”我打算因由十年前拍雪景时的老路,前往另一侧的草坪和植物园。绕过钟楼,顺着林中小道走出十来米,脚下两次打滑。当即意识到不能冒险。一把老骨头了,万一摔伤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改变初衷,下到坡下的汽车道,踩着水泥路面前往目的地。前后选择的不一,主要因素应该不是年龄大小,而是季节差异。下雪天气,赶在融雪之前,走路一般不会打滑。下雨的影响完全不同,何况还有青苔的作用。总之,“不复作少年调度”,身为老人,凡事小心谨慎大体上不错的。出门旅游为了散心,可别给自己找事。
去得早,八点半不到就到了。十点半基本结束全程,前后两个小时。本想留在那边吃米线。可惜天气不好,刚下过小雨,我有一阵子往头上扣住马夹自带的帽子遮挡。好在雨不大,而且始终在走动,没感觉到多冷。在铜像走廊边上的亭子里坐了一会儿,静止下来后,寒意就明显了。尽管此时已经雨过天晴,但阳光不强,无法迅速改变阴冷环境。离吃午饭还要好长时间,想想等不了,还是回家吧。
米线是在小区隔壁的大理耙肉饵丝店解决的,小碗米线,米线要粗的,9个大元。虽然小碗,汤水并不小,喝下去十分解渴。
再记一笔,我遵循了既定方针,挎包里塞了一把雨伞,身穿长袖单衣,外套马夹。伞没用上,衣服恰到好处。明天依然如此。
.10.3
公园大门钟楼铜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