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两首极具生命力的词作,一首沉醉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李清照不愧是古今第一才女、宋代第一女词人,她的词中世界具体而生动、精细而优美,并且充满着明亮的色泽、动人的情趣,可见她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先来看她早年的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前的一趟出外游玩的经历,让她一直都难以忘怀。如何从自己的记忆中搬出来,和读者一同身历其境,感受那种惊喜的乐趣?李清照用了非常生动的手法,剪接出几个画面,如在目前地重演了当日的情境。她不是如翻弄相册的方式,让我们观看静态的景色,而是如倒带播放电影一般,有声有色地展现出那种临场感来。那样地生动,那样地逼真,不得不令人相信这些片段确是她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一开篇,她就明白点出那趟难忘的游乐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状况。这一天她们在溪亭一直玩到天色已晚了,全都喝得醉醺醺的,迷迷糊糊地几乎忘记怎样回家。这里先呈现了一个相当紧张的情况。试想她们溜出去游玩,日暮黄昏还不回家,而且偷偷喝了那么多酒,万一迷路了,入夜之后还在外头,怎不让家人担心?她们当时的窘境就可想而知了。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原来她们是划船过来的。等到尽兴玩够了,天快黑了,才驾船回去,却糊里糊涂地划到荷花丛里去,找不着路了。因为贪玩,为自己带来了麻烦,真令人懊恼不已。这种糟糕的事,我们也常常会碰到的。李清照如实地把它写出来,当然会容易引起共鸣。

那么,面对这情况该怎么办?她说,“争渡,争渡”。此处的“争”可有三种解释:一可解释为动词,指与人竞争;二是动词作形容词用,即尽快之意;三是同“怎”字,“争渡”就是“怎渡”。试问,在荷花丛中不能很快脱困,而且到处都是障碍,怎样竞争?而此时还有与人竞争之心,那就更不可思议了。因此解作“怎渡”,应该比较贴合情境,就是“怎样划出来”的意思。这把她们慌张、不知所措的情态生动地模拟了出来。

就在她们慌慌张张,吵吵嚷嚷中,“惊起一滩鸥鹭”,结果把栖息在湖滩上的沙鸥和鹭鸶都吓得惊飞起来了。

这首词就在这一片吵闹的声籁中结束。急桨划动的声音,鸟儿拍翅飞动的声音,还有人的惊叫声,一并跃然纸上,给人置身其中的感觉,十分立体生动。李清照写到最后的时候,融情入景,仿佛真的回到那个时刻。想到那惊慌的情境,我想她不免会莞尔一笑。

这次的出游,溪亭的美丽风光固然令人陶醉,但在李清照的记忆里,最令她难忘的是在黄昏日暮时迷路这件事情上。青春时期的冒险精神,小小错失带来的刺激兴奋,那种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与大伙儿一起的欢乐与狂野,是年轻生命的美好印记,特别令人眷恋、怀想。

我们不得不佩服词人的叙述能力。这首词的重心既在回程迷路的描写上,从“误入”一句之后,她就引导读者和她一起去经历她们的际遇,用动态描述的方式,呈现出大伙儿在慌乱中寻路的紧张刺激的感觉来。她把瞬间的神情、动作与景色,融成一体,极富立体感,而且动作与情绪起伏变化,也有流畅的节奏感。这是李清照兴会淋漓的表现。词中有画,画中有人,人事神情毕现,可见可闻,充满野逸之趣。词人有着热爱生活的态度,因此回忆中仍充满着惊喜与欢笑,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幅永恒的青春图像。

晚年的李清照虽然遭逢国破家亡、丈夫去世、颠沛流离的生活,词中多有伤时感事、哀痛悲叹的愁绪,但却仍未完全失去赏玩世间事物的心情,心中仍有着努力调适自己的动力。我们来看她晚年的作品《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首词以平白淡雅的语调,娓娓道出大病初愈后的一些生活琐事,清新委婉而动人,流露出一种自我调适的心情,表现了一种闲逸的意趣。

“病起萧萧两鬓华”,首句就把她病后衰弱憔悴的样子呈现了出来。虽然她没有说是生了什么病,或是病了多久,却让人意会到她刚从一场颇严重的病情中挣扎过来,现在终于有些起色了,只是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这样衰颓的形貌,怎不令人伤心难过?但作者行文只写到这里,没有进一步地由外而内,抒发心中的哀怨。她只交代自己真实客观的状况,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只是有些慵懒无聊。

所以下面接着写慵懒无聊中所做的事,“卧看残月上窗纱”。因为还没有全好,身子乏力,心情也闲散,又在夜里,做不了什么事,只好早点休息,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在窗纱上缓缓升起。她就这样漫不经心地看着看着,打发时间。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这个韵句交代出病后另外一件事情来,写她起床服药来调养虚弱的身体。“豆蔻”,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名草果,有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等品种。初夏开黄白色花,秋季结实,它的花和种子都可入药,性辛温,可治胃中胀闷、消化不良的症状。“熟水”,是宋人制造饮料的一种方法。据《事林广记别集》卷七载“造熟水法”说:“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煎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就是先煮好大滚的开水,注入瓶子里,然后放入材料,密封瓶口,用“焖泡”的方法使物料的香气出来。李清照起来煮了滚水,把连梢的豆蔻放入瓶内焖泡,制作养生的饮料,所以说“豆蔻连梢煎熟水”。“分茶”,是宋代烹茶的一种方法。“莫分茶”是说不可饮茶。豆蔻辛温能去湿寒,而茶能助湿,两者相冲突,服用豆蔻,切忌饮茶,所以这样说。这里可以看出李清照认真照顾身子的态度,她真的希望早点好起来。

那么,吃过药了,白天闲着无聊,做些什么好呢?她说:“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靠着枕上读读诗书,可以解闷,也可打发时间。因为用轻松悠闲的心情来读,没有什么负担,反而能领略书中的妙处。躺累了,下床走动走动,偶尔看见门外雨中的景物,倒也觉得分外美好,在清冷中另有一番情趣。这组对句写来轻快自然,语调闲雅自在,充分反映了词人自寻生活的乐趣,心情怡悦起来的情貌。

除了读书赏景外,更让她高兴的是,整天看着喜爱的桂花,闻到淡淡的芬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桂花因木材的纹理像犀角,所以别称“木犀”。“酝藉”,是含蓄而不显露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也可指它散发的清淡而含蓄的香气。木犀花,花小,色淡黄,香味清芬淡雅,最为人所爱赏,是李清照最爱的花之一。她有两首咏桂花的词,其中一首《鹧鸪天》词说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她欣赏的是花的体性轻柔,花香迷人。在这一首《摊破浣溪沙》词里,李清照明明是自己终日观赏着花,却说成是花整天向着她显露美丽的姿貌,可见她对花真的很喜爱,心里应该会认为在寂寥中仍有花相伴,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她把花想象为多情的人,说它非常善解人意,知道词人独居寂寞,便整天含情脉脉地陪着她。这样的移情作用,化无情为有情,也许是人在孤苦无助的处境里,寻求自我安慰、自我排遣,让自己能振作起来,能好好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方法。

这首词写病后的心情,没有愁苦语,却以轻快的语调写出一片闲情。的确,闲适不只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李清照晚年能有此闲适的心情,是因为她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时刻抱持正向面对人生的态度。她曾爱过,所以没有悔恨。她爱惜自己,纵然面对逆境,也能尽量放开怀抱,乐于接受现实,从中发现乐趣,享受生活,从而寻得内心的喜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