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的语境下,纪录片应如何立体化、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观众接收并认同?纵观近年来一批反映“一带一路”的纪录片,它们在主题、叙事、视角等多方面均表现突出,可圈可点。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相当于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要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及其生存现状,纪录片就是这把钥匙。“讲好中国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富矿,而如何盘活这个富矿,配合对外传播的主旨要旨,成为纪录片人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构成了我国的对外传播的叙事场和语境,对外传播能力的建构和提升也紧紧围绕这个伟大实践来进行。开展对外传播,心中始终要装着“人”,开展纪录片创作也必须要了解、重视和尊重被传播者,尤其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宗教、不同风俗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也会有差异。在“一带一路”的语境之下,纪录片应如何进行编码,才能得到国际舆论场的顺利解码?纪录片应如何立体化、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观众接收并认同?纵观近年来反映“一带一路”的纪录片,在主题、叙事、视角等多方面均表现突出,可圈可点。
近几年,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大量涌现,如《丝绸之路经济带》《世纪丝路》《一带一路》《重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海丝寻梦录》《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等。这些纪录片作为国家形象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兼具真实性和艺术性,在视角表达上通过渗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国际社会、外国观众直观地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以“人”为核心,讲述国际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沉淀,然而,在“一带一路”的新语境下,除了要充分挖掘考古发现、历史文物、人物故事之外,更要立足现实,把当今世界沿途国家和地区的人和物囊括进来,以新的视野、新的符号展现新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主题宏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如何拉近外国观众的距离,增强亲近感?从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入手,紧紧抓着“人”这个核心要素,用普通人的故事来烘托宏大主题,在历史和现实两条主线发展中舖开叙事,较常用的方法是放弃全知全能、居高临下的视角,从普通人、从个人的视角出发,从情感、从生活日用出发,由点到面,从而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加强真实感,达到切口小、视野大的目的。
比如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海丝寻梦录》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共同安全等观念,强调中国将始终致力于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安全合作,期待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牢固的、可以适应新形势的伙伴关系。以往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已为人们展现了大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瑰丽风光和异域风采,《海丝寻梦录》不但追溯历史,还把握当下,通过对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反映“一带一路”带来的变化。在宏大主题的叙述中,不乏细腻的描述,节目采取平民化的视角,聚焦普通人物,讲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这些故事的表现手法也很细腻,拍摄角度和剪辑手法都强调了对细节的展现。
与其带着强烈主观色彩讲述灿烂的文明,强调大国情怀和国家精神,不如运用国际上均认可的“讲故事”的方式方法展开“一带一路”的主题叙述,切入点小而精,立足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来落实宏大主题的呈现,实现“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国际化的表达。
保持讲故事这一纪录片的基本特性,《海丝寻梦录》在节目架构上进行了精心构思,将“一带一路”这一宏大主题切分成贸易往来、中国制造、互联互通三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每一集中都有六七个具体而微的人物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和每章的结尾通过人物采访和精炼点评来回应主题。每个故事都不长,镜头简洁、节奏快速,六七分钟的长度不但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描述,也避免了故事的沉闷,让人感觉节奏感快而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也是为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纪录片的眼光必须是世界性的眼光,其叙事也应具有“全球化”的视野。俄罗斯人如何利用商机发展外贸,越南人在中国人开的工厂里找到了归宿感,马来西亚人一边工作一边跟着中国主管学讲汉语……《海丝寻梦录》不但聚焦于中国人在海丝路上的生活和工作,还把一个个形象鲜活的当地人作为主角,通过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灵活运营中外合作合拍,在西方舆论场发声
近年来,国际媒体与社会频繁讨论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