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任波)这一个年代,开篇是如此壮阔。
古城长沙迎来解放后,当年9月3日,迅速成立了长沙市建设局,人们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恢复生产建设的工作中。
此时的长沙城,除了满城飘荡歌颂新中国、新生活的歌声外,到处都是建设工地,劳动的号子响彻全城,当时的长沙街头最常见的风景是板车队运着物资浩浩荡荡奔赴各个工地。
年的国庆节前夕,沿江大道、自来水厂、轮渡等五大市政工程全面竣工,连接老火车站和湘江码头的五一路,像一条簇新的起跑线刷新了人们的视线。
新中国成立前的旧长沙,是一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内地商业消费型城市。年起,在经济逐步恢复的基础上,长沙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刻不停地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九如斋食品店等16家私营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沙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当时新建了建湘瓷厂、搪瓷热水瓶厂、日用化工厂等13家规模较大、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新型企业。当年,长沙生产的活塞环、瓷盘、锌块、热水瓶等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年,长沙大规模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的“四害”指麻雀、老鼠、苍蝇和蚊子,后来,把麻雀换成了臭虫。
年开始的工业大跃进、大建设的两年里,长沙相继建起了东风钢厂、长沙铝厂、湖南生物制药厂、长沙汽车电器厂、湘江化工厂等工厂,为长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
年夏天,农业机械厂的青年职工们轻松、自信地走过操场准备文化补习。这一年,长沙市青年职工教育实现了基本无文盲的目标。
在那个文化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听广播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浏阳河》《我是一个兵》《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在长沙街头唱响、流行,湖南剧院、文化电影院等新建的电影院放映的是《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朵金花》等黑白电影。
本版老照片提供/长沙晚报历史图片库游振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