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白梨哈尔滨老厂长讲述传奇汽水的前

北京酒渣鼻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8818.html

■为啥好喝:体现了龙江人对饮料的口味需求

■为啥有特色:具备地产饮料的传统基因

■为啥再度崛起:得益于黑大和师大两大夜市

一九九四年的优秀产品证书

张作宇

当年的产品标签

当年的产品

文/摄生活报记者王萌

“无论是怀旧风还是地产特色牌,都要有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独特性,大白梨纯粹是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产物。大白梨不是品牌,它已成为一个通用名称,是一个饮料的种类,下面会有不同的商标品牌,就像可乐一样,这是很值得自豪的。”7月31日,曾任哈尔滨市红玫瑰饮料厂厂长的张作宇,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大白梨”的研制经过,以及这些年在市场中经历的风风雨雨。

黑龙江不产梨龙江人却爱喝“大白梨”

“黑龙江不产梨,黑龙江人却爱喝大白梨,这在当时也算是黑龙江的一大怪广为流传,谁也没想到它后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哈商大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马永强说。

马永强是我省饮料行业的专家,熟知几十年来我省饮料市场的变化,它是大白梨研发过程的知情人。对于大白梨的研发经过,他向记者推荐了今年71岁的张作宇,老人曾是“大白梨”研发企业——哈尔滨市红玫瑰饮料厂的厂长。

“和饮料打了一辈子交道,这辈子也离不开饮料了。”张作宇告诉记者,虽然“大白梨”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他一直在办厂,而且始终在生产大白梨饮料,从未中断。“现在大白梨市场又繁荣起来了,进一步证实了我当初的判断,这些年的坚持是值得的,倒不是对自己有多大回报,而是看到我们企业当年研发的饮料再度辉煌感到欣慰。”

初创:从四种口味里选中味道最淡的那个

年,哈尔滨团结镇附近的乡镇企业较多,张作宇与十几个同乡办起了乡镇企业,取名光华饮料厂,那一年他37岁。

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光华饮料厂更名为红玫瑰饮料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白梨饮料。

“大白梨作为一个饮料的品种出现,其实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各种获奖证书为证。有些市民可能会质疑‘我们明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喝过大白梨呀?’其实那只是一种梨味饮料,没有获得行业认可,通用的品类也没有最后定型。”张作宇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玫瑰饮料厂增加产品种类,希望能推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口味。当时占领市场的低端产品主要还是桔子味,就是以前经常说的“果子露”,张作宇是厂长,还有三名副厂长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参与研发。“我们当时一致的想法就是能不能开发梨味饮料,因为桔子味饮料充斥市场,而梨味比较清香,能想出来的、消费者容易接受的就只有梨味,最后就确定生产梨味的碳酸饮料。”张作宇说,从调整口味、勾兑、定评,到产品推向市场,前后经历将近一年的时间。

张作宇说:“最后由我们四位厂领导进行的盲品,少数服从多数,确定了现在大白梨的口味。”最终选定的样品口味其实是四种样品中口味最淡的那一种,结果受到市场欢迎。上市后,消费者的评价是:“似梨又非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火爆:传统基因决定其供不应求

张作宇说:“当年选择和调整口味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认为是一种独创出来的饮料,现在回想也不尽然。当年能把口味调整得如此受欢迎,其实在我们心中也有个参考样本,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南坎饮料厂出的什锦饮料,这种饮料当年在哈尔滨相当流行,我们经常喝,而且参与研发的两位副厂长都是老南坎汽水厂的技术员,就像哈尔滨的红肠离不开肉联,大白梨实际上保留了老南坎汽水的传统基因,这诸多因素决定了大白梨最终的口味,也决定了这种饮料日后的成功。”

口味定下来了,必须有个响亮的名字。“我当时随口说了个‘大白梨’,其实没有一种梨叫大白梨,但是这个名字正好符合口味上‘似与不似之间’的特点,大家一致决定就用这个名字了。”张作宇说。

当年年底上市后,“大白梨”一炮而红,又赶上过年,当时流行用饮料待客,这种清香的饮料立即就占领了哈尔滨的节庆市场。当时的售价每瓶只要5角钱,红玫瑰饮料厂三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日产量达到箱仍供不应求。

随后就是各饮料厂家的纷纷仿制。“包括红玫瑰饮料厂在内,哈市共有国营集体饮料厂三十多家,几乎家家都仿制大白梨,这还没算私营小厂,造成了竞相压价、品质下降。”张作宇说,本世纪初,“大白梨”经历了10年的红火之后开始消退。那时候两个因素导致了“大白梨”的销声匿迹,一个是国家严格整顿食品行业,淘汰了一批不合格企业,再有就是国外品牌和矿泉水大举进入市场。特别是矿泉水,对“大白梨”这种清香口味的碳酸饮料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崛起:成夜市饮料之王进货商在厂门口排起长队

红玫瑰饮料厂被收购之后,张作宇自主办厂,还生产“大白梨”,每瓶七角到一块钱,这时的“大白梨”只是一个普通的饮料品种,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第三次崛起,张作宇当时可是连想都不敢想。

但是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张作宇的女儿,同样帮助他经营饮料厂的张嘉辉介绍,最早出现苗头是在年,“那时总有人打电话给我们,问哪能买到大白梨,或者问大白梨还出不出了,渐渐地,大白梨的销售就又有了起色。”

这个时候,他们还主要是往哈市的各家中小饭店送货。到了第二年,有些饭店就反馈大白梨饮料卖得特别好,订货量翻倍。

“发现市场销量有放大的趋势,我们立即换了包装,把原来的塑料箱换成了纸箱,省掉了押金换箱的麻烦,提高了销售效率。之后,我们还有意识地在黑大和师大两大夜市进行了促销活动,这个时候,我们毫无准备地,市场突然一下就火爆了,在夜市里喝饮料的人,大都在喝大白梨,成了夜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张嘉辉说。

“大白梨”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有童年记忆,喜欢追赶潮流,“大白梨”的崛起他们功不可没。

张作宇说,行情来得太突然,一点没准备,产能达不到要求,进货商甚至在厂门口排起了长队,生产出一箱饮料就运走一箱,还有的进货商托亲属说情要货,“这可是发生在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当今饮料市场中,可见大白梨饮料的魅力。”

期待:能在市场站住脚走向平稳发展

在张作宇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大白梨饮料的样品,这些都是他现在生产的“大白梨”,而他还保存了两大本相册的照片,记载了红玫瑰饮料厂以前研发生产“大白梨”的珍贵瞬间。

张作宇介绍,“大白梨”并不是一种普通的低端饮料,在当年也曾屡获全国大奖。年,由哈尔滨食品协会推荐,“大白梨”首次在武汉获得了全国食品行业评比的优秀奖。年,又在西安获得食品行业的全国金奖。在他保存的当年的产品标签上,记者看到有“本品获年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奖,年亚冬会选用产品”字样。老人感慨:“许多奖状都留在了厂里,后来红玫瑰饮料厂被收购,我们离开了企业,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件也不知去向,如果有可能,应该把这些东西都找回来,算是大白梨这种饮料的身份证明。”

“市场的事不是所有的现象都能解释清楚的,消费者对于一种产品的喜好让我们这些研发者也无法理解。”张作宇说,相比大起大落,他更希望“大白梨”能平稳发展,走向一种常态化销售。他介绍,现在的“大白梨”市场又进入了一个群雄并起的状态,东北三省加一起估计有三十余家饮料厂在生产,在哈尔滨,它依然在低端饮料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同时,又在旅游市场打开了突破口,许多外地游客对其情有独钟。

张作宇介绍,哈尔滨市场上的大白梨饮料可以卖到三到五元。年,他们厂增加成本投入,使用专用瓶包装提高饮料的档次和安全性。“现在一些生产厂家还在使用回收瓶包装,难以保证饮用安全,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存在着竞相压价、降低质量和短期行为的可能性,保护我们的地产品牌,让大白梨这种地产饮料健康地发展,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